乐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乐文小说网 > 开局国安副司,过目不忘惊中央 > 第498章 巅峰对决!

第498章 巅峰对决!

isso竞赛的最终答辩环节,如同风暴眼中短暂的平静,压抑着即将爆发的、决定最终排名的雷霆。

营地最大的报告厅内,空气仿佛凝固成了有实质的块垒,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

台下,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学者、往届获奖者、以及大赛组委会的资深裁判们正襟危坐,他们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聚焦在即将登台的最后几支队伍身上。

中国队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出场,这是一个微妙的位置,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前面队伍的优劣已然呈现,他们需要在疲惫的评审神经上,刻下最深的印记。

后台准备区,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孙领队和几位辅导老师面色严峻,反复检查着展示用的ppt和备份数据。

赵文武不停地做着深呼吸,试图平复过于急促的心跳。

张浩紧握着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用疼痛来驱散脑海中最后一丝杂念。

李慕雪则一遍遍默诵着可能被问及的关键点,眼神专注而锐利。

袁凡站在稍远处的窗边,望着窗外被晨曦染上一层金边的远山。

他的侧脸在光线下显得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疏离感。

只有熟悉他的人,比如李慕雪,才能从他微微抿紧的唇角,看出那隐藏在平静海面下的、汹涌的斗志。

他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父亲送的那枚“守正出奇”的玉章,冰凉的触感让他纷繁的思绪沉淀,最终凝聚成一片澄澈的坚定。

“下面,有请中国队,进行他们的课题展示——《基于自主算法框架的高效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筛选》。”

主持人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会场,也穿透了后台厚重的隔音门。

袁凡深吸一口气,转过身。

他的目光与李慕雪、赵文武、张浩依次交汇,无需言语,一种名为信任与默契的力量在四人之间无声地传递、共振。

他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队服衣领,率先迈步,走向那扇通往舞台的门。

灯光聚焦,脚步声在寂静的会场里回响。袁凡稳步走上讲台,调整了一下话筒的高度。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些或好奇、或审视、或带着先入为主偏见的陌生面孔,最后落在了评委席中央几位白发苍苍、目光如炬的老者身上。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袁凡开口,流利而地道的英语,带着一种奇特的、抚平躁动的沉稳力量,“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项关于材料筛选的研究,更是一次在特定条件下,关于科研自主性与创新路径的探索。”

他没有按照常规套路,直接切入技术细节,而是开宗明义,点明了他们这项工作的特殊背景和更深层的意义。

这大胆的开场,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连几位原本有些疲惫、靠在椅背上的评委,也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

接着,袁凡才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他们的工作。他利用精心准备的ppt,从课题面临的困境(商业软件限制与黑箱风险)讲起,到他们破釜沉舟的决定(放弃指定软件,自建计算框架),再到核心算法设计(机器学习预筛选、多尺度计算验证)、框架搭建过程、以及最终呈现的、令人惊艳的计算结果和材料优化方案。

他的陈述逻辑极其严密,如同最精密的数学推导,层层递进,无懈可击。每一个技术选择背后,都有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充分的必要性论证;每一个呈现的数据点,都伴随着清晰的误差分析和不确定性评估。

尤其是当他们自主框架的计算结果,与使用商业软件队伍的常规结果进行对比,显示出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丰富的物理图像时,台下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叹。

这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一篇关于如何在技术壁垒下实现科研突围的宣言!

马克坐在美国队的区域,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原本以为中国队不用商业软件是自寻死路,没想到他们竟然真的另辟蹊径,而且做得如此出色!

那份从容自信,那份对技术的深刻掌控,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一丝恐惧。

答辩环节,如同预料般,狂风暴雨般袭来。

首先发难的是一位来自欧洲某顶尖理工大学的材料学教授,他以苛刻和挑剔着称。

“年轻人,我必须承认你们的想法很大胆。”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质疑,“但是,你们如何证明你们这个……嗯,‘自主框架’的计算结果,比经过数十年工业验证的商业软件更可靠?要知道,科学不是冒险游戏,材料的研发需要严谨和可重复性!”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袁凡身上。

袁凡神色不变,从容应答:“教授,您说得非常对,严谨和可重复性是科学的基石。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选择了一条看似更艰难,但本质上更‘严谨’和‘透明’的道路。”

他操作电脑,调出了几张补充图表。

“商业软件如同一个黑箱,我们输入参数,得到结果,但中间的过程和算法细节我们无从得知,也无法验证。

而我们的自主框架,从底层代码到计算流程,完全透明、开源、可追溯。

任何对结果有疑问的人,都可以重复我们的计算过程,验证每一个环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重复’。”

他顿了顿,指向图表:“至于可靠性,我们并非完全摒弃已有知识。

我们的框架大量借鉴和集成了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开源算法模块,并且通过多尺度计算相互验证,确保结果的自洽性。

我们展示的这些与已知实验数据高度吻合的预测结果,本身就是对其可靠性的一种证明。

我们追求的,不是否定前人,而是在透明和可控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效的创新。”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尊重了对方的质疑,又清晰地阐明了己方的优势和理念,将“冒险”巧妙地转化为了“追求更高标准的严谨”。

那位欧洲教授沉吟了片刻,微微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

紧接着,一位从事计算物理研究的评委提出了更技术性的问题,涉及他们机器学习模型中某个特征选择算法的理论依据和可能存在的过拟合风险。

这个问题极其专业和深入,直指他们算法设计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台下不少人都为袁凡捏了一把汗。

袁凡却似乎早有准备。

他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快速而清晰地推导了几个关键的数学公式,解释了该特征选择算法背后的物理图像和统计原理,并展示了他们为防止过拟合所采用的正则化技术和交叉验证结果。

他的推导流畅,解释透彻,展现出了远超年龄的深厚数理功底和对计算方法的深刻理解。那位提问的评委眼中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赞赏之色。

答辩在激烈而深入的交锋中进行着。问题一个接一个,从算法细节到材料物理,从计算效率到实际应用前景……袁凡始终沉着应对,思路清晰,引经据典,数据扎实。

李慕雪、赵文武和张浩也在关键时刻进行补充,四人配合默契,宛如一个整体,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当袁凡用一句“we open our de and data to the world for scruty and lboration, believg that true science thrives transparency and shared effort(我们将代码和数据向世界开放,供审查与合作,相信真正的科学在透明与共享中繁荣。)”结束答辩时,会场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格局的彰显!

随即,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持久而热烈!这掌声,是对他们卓越工作的肯定,是对他们突破壁垒勇气的赞赏,更是对他们所展现出的开放、自信的科学精神的致敬!

中国队四人站在台上,沐浴在掌声和灯光中。

赵文武激动得脸色通红,张浩眼中含着泪光,李慕雪看向袁凡的目光充满了骄傲与难以言喻的情感。

袁凡微微鞠躬致意,脸上依旧是那副沉静的表情,但紧握的拳头和微微颤抖的指尖,泄露了他内心同样澎湃的激动。

他们做到了!在最高的国际学术舞台上,他们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最严苛的拷问,完美地展示了中国少年的风采与实力!

坐在台下的马克,脸色惨白,失魂落魄。

他知道,无论是学术还是气度,他都彻底输了。

而就在这掌声尚未完全平息之际,一位大赛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匆匆走到评委席,与首席评委低声耳语了几句,并递上了一份文件。

首席评委的眉头微微皱起,仔细翻阅着文件,脸色变得有些严肃。

一股不安的预感,如同冰冷的蛇,悄然缠上了孙领队和几位辅导老师的心头。

难道……在最后的时刻,还会出现什么变故吗?

巅峰的对决,似乎还未完全落下帷幕。那隐藏在掌声背后的暗流,再次开始涌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